台灣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與觀點,時常讓人摸不著頭緒。有時是不顧一切死命要跟隨歐美的腳步,好比最近很多人吵著要換「哀鳳6」,反正就是要跟歐美同步就對了。但某些歐美早已存在半個世紀以上的事物,台灣人卻抱著懷疑抵抗的態度,反對的理由有時還真讓人摸不著頭緒,水耕蔬菜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台灣人會注意到水耕蔬菜,是因為最近很多科技界大老闆在推動「植物工廠」。其實植物工廠就是水耕種植,再加上人工光源。基本上它只是水耕種植所產生的一種型態,並不是全部。植物工廠雖然在能源使用與資金投入等問題上,引起許多爭議,但出來反對植物工廠的人,卻連水耕種植也一併抹殺。
水耕栽培的反對者總覺得,露天種植才是真正的農業生產型態,脫離土地的就不是農業,所以無土栽培的農作物都不是好作物。
沒錯,土耕栽培確實是「天然」的型態,但它並非零缺點。土壤常會出現病菌、鹽化、排水不佳等問題,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與健康,有時還造成食安問題。
17世紀沖繩美軍受惠
過去傳統農民總習慣使用人畜糞尿發酵的天然水肥澆灌蔬菜,常導致O157型大腸桿菌污染。戰後初期駐紮沖繩島的美軍,為此深受其害,所以決定大力發展從17世紀就已出現的水耕種植技術。美軍終於成功在不需要土壤的環境,種出美味可口又能直接生食的生菜。從此以後,歐美其他國家也致力於水耕栽培技術。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,如今荷蘭的商業生產蔬菜,其中98%就是水耕栽培。而美、加推動的都市農耕,也是在大樓屋頂架設多層式立體栽培的垂直農場,生產水耕蔬菜。
當然,與傳統農業相較,水耕栽種仍舊有投入資本較多、對管理能力的要求也較高的問題,所以採用水耕栽培的作物,多是經濟價值較高的葉菜類與果菜類作物為主。此外,有些人抱怨水耕蔬菜沒有自然的菜味,這表示現階段液肥的調配,還有進步的空間。
但有人居然公開抨擊水耕蔬菜都會使用過量的氮肥,還真讓人哭笑不得。其實土壤有很好的緩衝性,過度施肥反而不易立即察覺,容易產生硝酸鹽殘留問題。但在水耕狀態下,缺乏土壤的緩衝性,施用太多氮肥就會立即反應在植株上。換句話說,過度施肥的風險反而不易在水耕栽培上出現。
不過,台灣真的很奇怪,自詡為美食家的作者仍舊能以無法成立的荒誕理論抨擊水耕蔬菜。如果真的如此痛恨水耕蔬菜,或許這位反對者也不該吃綠豆芽、苜宿芽、金針菇和杏鮑菇等無土栽培的農產品了。